• 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相关文件

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4-12-23 11:13来源:蚌埠市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次数:
[字体:  ] 打印本页

 

20141223

科协发普字〔201490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各有关科普机构:

为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实施,大力提升我国科学传播能力,切实提高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跨越提升,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定了《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科协

20141210

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为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实施,大力提升我国科学传播能力,切实提高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跨越提升,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就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科普信息化是推动科普创新发展的深刻变革

(一)科普信息化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科普升级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带来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传播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使科学传播变得无比高效、方便快捷和充满乐趣,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泛在、精准、交互式的科普服务成为现实。信息化日益成为科普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成为引领科普现代化的技术支撑,要做好科普信息化建设,必须弘扬“开放、共享、协作、参与”的互联网精神,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丰富科普内容,创新表达形式,通过多种网络便捷传播,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运营模式,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科普的时效性和覆盖面,这是科普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科普信息化是实现全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的强力引擎。我国正处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正在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的变革。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基础在全民科学素质。要支撑“两个一百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目标的实现,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必须超过10%。要实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这个发展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必须通过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大幅快速提升我国科普服务能力,才能有效满足信息时代公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科普服务需求,才能为实现全民科学素质的快速提升提供强劲动力。

(三)科普信息化是对传统科普的全面创新。科普信息化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关键、更重要的是科普理念到行为方式的彻底转变,即从单向、灌输式的科普行为模式,向平等互动、公众参与式的科普行为模式的彻底转变;从单纯依靠专业人员、长周期的科普创作模式,向专业人员与受众结合、实时性的科普创作模式的彻底转变;从方式单调、呆板的科普表达形态,向内容更加丰富、形式生动的科普表达形态的彻底转变;从科普受众泛化、内容同质化的科普服务模式,向受众细分、个性精准推送的科普服务模式的彻底转变;从政府推动、事业运作的科普工作模式,向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科普工作模式的彻底转变。由此,科普信息化建设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需求导向,着力科普信息内容和传播渠道建设、着力科普信息资源的传播应用、着力科普信息化建设社会动员和保障机制的建立完善,融合发展,精准发力。

二、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科普内容,创新传播方式

(四)聚焦科普需求丰富科普内容。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可使科普内容更加丰富、形象、生动,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使科普更具观赏性、趣味性和感染力。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要把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和创新驱动发展对科普的需求作为主要任务。要充分发挥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等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的作用,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围绕公众关注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低碳生活、心理关怀、应急避险、生态环境、反对愚昧迷信等热点和焦点问题,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及时解疑释惑。要把青少年作为科普服务的首要对象,科学传播要把握科技发展脉动,紧盯科技创新趋势,让青少年的目光看到人类进步的最前沿,展开想象的翅膀,树立追求科学、追求进步的志向,点燃中华民族的科学梦想。中国科协将借助大数据,建立公众科普需求报告发布制度。

(五)创新科普表达和传播形式。科普创作、科普创意是实现科普表达的基本方式,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要结合区域特点,充分发挥科普作家、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社会公众等各方面力量的作用,发挥在科普创作方面的优势,顺应信息社会科学传播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游戏化等发展趋势,综合运用图文、动漫、音视频、游戏、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普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从一屏到多屏、从平面媒体到全媒体的融合转变。强化科普与艺术、人文融合,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动漫等形式,充分运用形象化、人格化、故事化、情感化等创作方法,增强科普作品的吸引力。充分动员科普专业机构、科技社团、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企业、网络科学传播意见领袖等生产和上传科普信息资源,推出更多的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精品。

(六)运用多元化手段拓宽科学传播渠道。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要牢固树立借助为主、自建为辅的科学传播渠道建设理念,充分利用和借助现有传播渠道开展科学传播。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等专业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中国数字科技馆等科普网站的作用,拓宽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科学传播渠道,运用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开展科学传播,让科学知识在网上流行。加强与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大众传媒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现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传统信息传播渠道作用,建设科普栏目,传播科普内容。积极推动与车站、地铁、机场、电影院线等公共服务场所以及移动服务运营商、移动设备制造商的合作,将科普游戏、科普移动客户端、科普视频等优质科普内容作为公益性的增值服务提供给公众。

(七)强化科普信息的精准推送服务。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采集和挖掘公众需求数据,做好科普需求跟踪分析,针对本地区、本渠道科普受众群体的需求,通过科普电子读本定向分发、手机推送、电视推送、广播推送、电影院线推送、多媒体视窗推送等定制性传播方式,定向、精准地将科普文章、科普视频、科普微电影、科普动漫等科普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满足公众对科普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三、联合集成,协同推进,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机制创新

(八)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创新科普运营模式。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和网络优势,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开展科普创作和传播,是科普运营模式的重大创新。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要积极争取将科普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公共服务政府采购范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依托社会各方力量,创新和探索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互利共赢、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科普服务产品供给新模式。中国科协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社会各方面大力推动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充分依托现有企业和社会机构,借助现有信息服务平台,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融合配置社会资源,建立完善科普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机制,细分科普对象,提供精准的科普服务产品,泛在满足公众多样性、个性化获取科普信息的要求,引导和牵动我国科普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

(九)集成创新,大力推动信息化与传统科普的深度融合。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要将信息化与传统科普活动紧密结合,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科普中的广泛深入应用,积极探索融合创新模式。借助或打造科普活动在线平台,通过二维码等方式引导公众便捷参与,设置科普活动自媒体公众账号,开展微博、微信提问,微视直播,现场访谈线上互动等活动,促进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结合。积极组织和动员科技类博物馆、科普大篷车、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服务站等,积极主动地利用现有科普信息平台获取适合的科普信息资源,加强线上科普信息资源的线下应用,丰富科普内容和形式;同时,推动和支持运用虚拟现实、全息仿真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在线虚拟漫游和互动体验,把科普活动搬上网络。积极推动传统科普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包括纸质出版、互联网平台、手机平台、手持阅读器等终端在内的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十)建立完善审核把关机制,强化科普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科学性是科普的灵魂,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坚持“内容为王”,建立专家审核和公众纠错结合的科学传播内容审查机制,加强对上传和传播科普内容的审核。中国科协将协同社会各方面共同塑造我国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品牌——“科普中国”,研究制定科普信息化标准规范,加大科普信息产品研发与推荐评介,建立完善科学传播舆情实时监测、快速反应、绩效评价等机制。

(十一)完善社会动员和激励机制,营造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普局面。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要充分调动公众积极性,建立包括认证、考核、监督、评价、奖励为一体的激励机制,通过虚拟动员、荣誉评级、网络微动员等方式,吸引公众通过用户生成内容共同进行信息化科普传播内容创作,形成专家和公众共同参与的信息化科普内容共建机制,推进原创科普内容的产生,让广大公众成为科普内容的受益者、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机构、企业参与科普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完善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普公共服务机制,最大限度地扩大科学传播的覆盖面,实现科普服务的良性循环和自我发展。

四、加强管理,强化应用,确保科普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

(十二)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各级科协要把科普信息化建设作为科普工作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推动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科普信息化建设规划。各级学会、科普机构要将科普信息化建设纳入自身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国科协建立科普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领导和指导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研究决定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统筹协调科普信息化的重大问题。

(十三)因地制宜,深度应用。省级以上科协及所属学会在建设科普内容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通过自身的传播渠道和科普活动,主动传播和积极使用科普信息资源。省级以下科协及所属学会、各类科普机构要以科普信息资源应用为主,鼓励有条件的组织和单位生产科普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通过信息化与传统科普相结合的方式,动员组织农技协、社区科普大学、社区科普协会、科普小组、科普服务站和科普志愿者组织等主动获取符合当地需求的科普信息资源,面向本地区、本渠道科普受众群体进行广泛传播,促进科普信息资源的广泛深度应用。

(十四)加大投入,强化基础。各级科协及所属学会要加大科普信息资源和传播渠道的统筹整合,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方的支持,加大对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科普信息化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基层实用人才的培养,逐步完善人才队伍的培养、管理与保障制度。建立完善以公众关注度为科学传播绩效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推广经验,对在科普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优秀组织和个人进行激励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