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培养航天航空领域创新人才。7月16日至20日,怀远县科协、怀远县科技馆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川航e家”实践队深度合作,成功举办“筑梦航天”科学探索夏令营。活动以 “硬核知识奠基、交叉学科拓展、实践思维并重” 为核心,为怀远青少年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空天科学盛宴。五天课程融汇前沿科技与人文情怀,在互动实践中点燃少年凌云志。
空天硬核课程:从苹果到天宫的认知远征
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厚的学科积淀,实践队以“原理破壁-重器解码-精神铸魂”循序渐进的模式,带领孩子们完成了一场航天认知的深度跃迁。当《放牧卫星》课堂上的苹果模拟地球引力、旋转陀螺诠释自旋稳定时,抽象的轨道力学化作触手可及的生活实验;《星际引擎》课程则架起动力演进的时间廊桥,从化学燃料的轰鸣到离子推进器的幽蓝光焰,孩子们在传统能源与核能电推的对比中,读懂人类挣脱引力束缚的智慧脉络。
视野转向苍穹重器,《环游地球的房子》将中国空间站拆解为宇宙积木——天和核心舱的指挥中枢、问天舱的植物实验室、梦天舱的深空之眼,配合航天员失重翻跃的实景影像,让“天宫”不再遥不可及;《太空生存》课揭示尿液净化循环系统如何编织太空生存之网,从膏状太空餐到八宝饭的饮食进化史,无声诉说着中国航天从“活下来”到“活得好”的壮阔征程。
课程终章在《两弹元勋钱学森》的历史回响中抵达高潮:泛黄归国信笺上“让同胞有尊严地生活”的誓言,与躲藏船舱十四昼夜的归国之旅,在“留美还是归国”的灵魂叩问中,将航天报国的基因种进少年心田——当孩子们说出“要在家乡建航天小镇”时,星辰大海的征途已在此刻锚定坐标。
学科交叉融合:思维碰撞激发创新火花
夏令营课程设计巧妙链接人工智能、密码学、仿生学等多领域前沿知识,在青少年心中点燃跨界思维的火花。《当AI遇见天空——助力国防的‘智慧大脑’》一课中,教师们用“训练狗狗”类比机器学习,深入浅出地阐释人工智能模型的结构与训练过程,让孩子们惊叹于科技赋能的强大力量。《看不见的战争:密码攻防战》 的隐秘战场,小小“密码特工”们,穿梭于历史长河,一场场脑力激荡的密码游戏,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信息加密与安全传输的核心逻辑,更深刻理解了现代航天通信中保障信息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跟大自然学飞行——仿生飞行器》 则通过聚焦仿生飞行器机翼如何精妙借鉴自然智慧,课程生动诠释了仿生学的核心精髓——向万物学习以解决人类难题。这一系列打破学科壁垒的创新课程,成功将航天的“星辰大海”与人工智能的“智慧之光”、信息安全的“无形之盾”、自然演化的“生命之智”紧密相连,极大地拓展了青少年的思维疆界和创新视野。
实践创造闭环:知识在手中生根发芽
随着孩子们自制的火箭呼啸升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一抽象原理在欢呼声中化作触手可及的现实。探究伯努利效应如何托起钢铁雄鹰后,小小工程师们即刻投入KT板飞机制作,在一次次试飞失败与调整中,亲身验证气流与升力的魔法。知识更在创意中升华:结合航天育种对太空诱变的认知,孩子们在陶艺课上塑造火箭模型,将航天器结构的严谨认知融入指尖艺术。闭营前《坐上飞船去宇宙》,孩子们围绕外星生命存在形式、文明交流方式等话题各抒己见,从开营水火箭的初体验,跃升至对宇宙未来的大胆构想。这种“原理到实践、从认知到创造”的模式,让抽象的科学知识通过亲手实践变得鲜活可感,深刻印证了“知行合一”的教育力量。
馆校协同育人:资源互补筑梦科学未来
本次夏令营通过“课程共建、师资共育、成果共享”模式,怀远县科协和科技馆提供专业场地与在地化支持,北航学子以青春智慧反哺基层科普。这场跨越高校与县域的科普接力,以平台汇聚星河之光,用专业点燃探索引擎,共同托举起飞向宇宙的年轻梦想。未来,怀远县科协和怀远县科技馆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为培养下一代科技人才搭建更广阔的舞台。